查看原文
其他

聚焦长江文明 推动文化传承 我从长江走来 ⑤ | 贵州:​依水而生 因水而兴

重庆日报 2023-09-22

贵州:依水而生 因水而兴

版面一览9月8日《重庆日报》第5版  编者按  


编者按:


一部长江文化史,就是半部中华文明史。它印证了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熔铸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长江文明论坛即将召开之际,重庆日报联合青海日报、西藏日报、贵州日报、云南日报、四川日报、湖南日报、湖北日报、江西日报、安徽日报、浙江日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长江流域省市区的党媒党端,推出“我从长江走来”大型全媒体报道,让我们一起回溯来处、讲述传承、探究明天,向世界呈现绚烂多彩的长江文明!



图为集装箱货轮从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沙湾码头驶出,前往重庆涪陵黄旗港(7月1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贵州地处长江、珠江上游地区,是“两江”流域的重要生态屏障,也是长江经济带的腹地,全省超六成国土面积属于长江流域。境内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多年平均降水量1200毫米左右;多年平均径流量1062亿立方米,占全国的3.74%,居全国第九位;人均占有水资源2800立方米,居全国第十。 贵州八大水系中,属长江流域的有牛栏江横江水系、乌江水系、赤水河綦江水系和沅江水系等四大水系。近日,记者先后走进贵州境内的长江流域各水系,探寻长江文明的前世、今生和未来。一山一水间,一幅幅美丽生态画卷正在展开。
赤水奔流 串联古今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夏末秋凉之际,行走在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馥郁酒香迎面而来,“美酒河”赤水河穿城而过,奔流不息。

气候条件独特、河水水质优良,赤水河流域不出百里便有佳酿,超六成的中国名酒汇集赤水河两岸,誉满寰中。

聚灵泉于一身,汇秀水而东下。

赤水河自南向北,流淌在贵州巍巍群山间。蜿蜒数百里,绵延数千年,这条河不仅镌刻着川盐入黔的历史,见证了四渡赤水的英雄战役,也记述了沿岸人民的变迁生活。

人类文明的变迁总是与河流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数百年前的赤水河畔,因其自然物产资源丰富,吸引一辈辈古人迁徙而来,繁衍生息。

然而,赤水河流域两岸险峻,多急流险滩,古时因交通滞后,从山间羊肠小道将物资运出,困难重重。

史料记载,清乾隆八年,贵州总督张广泗深感川黔物资运输之难,倡导疏通赤水河发展航运。

赤水河航运的兴起,促进了川黔两省人员物资来往,带动了沿岸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落户在沿岸码头,一个个城镇由此萌发。

从赤水城区出发,经习赤公路沿赤水河畔逆流而上二十余里,记者便来到了沿河而兴的丙安古镇。

前人凿出的纤夫石、崎岖蜿蜒的运盐古道、旧迹斑斑的双龙桥……这是川盐入黔的重要码头之一,也是昔日赤水河中游出名的大险滩。

旧时盐工、船工从川入黔,都将此处选为泊船地,镇上大大小小的茶馆内,百贾交会,万商云集,围坐喝茶,谈天论地。

“小时候听老人说,那些年,丙安古镇人来人往,船只来来去去,周边的酒馆茶馆常常聚集着五湖四海的人。”古镇居民王明龙说,过去船工的号子声在赤水河上空盘旋,商人们累了就歇歇脚,一来二去,镇上的茶馆便成了东西南北人们交流文化、分享经历的场所。

“当年红军在穿风坳一夜急行军,成功甩脱了敌人的围剿……”革命的硝烟已飘散在历史长河中,当年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河波澜壮阔的历史,仍是今天古镇居民和游客在茶坊津津乐道的故事。

“历史虽已远去,但给今天的我们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王明龙说,古镇已有上百家商户乘着红色旅游的东风,在家门口发展起了特色产业。

同为长江流域水乡,如果说浙江省嘉兴桐乡乌镇是撑着油纸伞,温婉清秀的江南女子,那贵州省遵义市的乌江寨更像一位饱经世事的山地长者,古朴厚重的它每道皱纹里都镌刻着故事。

8月,走进乌江寨,每一方青石、每一片黛瓦、每一扇木门,以及门槛上那些斑斑点点的白色霉菌,都在无声地讲述着乌江寨的久远年岁。

乌江既是长江上游南岸最大的支流,亦是贵州最大的水上黄金通道。日夜穿行于崇山峻岭,兼纳百川、汹涌澎湃。

地处遵义市尚嵇镇辖地的乌江寨,商周时期系西南夷中的古蜀国,万历中期后改土归流隶属遵义府,为四川所管辖,清代雍正年间划归贵州。

贵州乌江寨国际旅游度假区秀美风景吸引诸多游客前来游玩。(李仁军 摄 贵州图片库供图)


乌江寨曾以渡口命名,原名偷牛渡,亦名通流渡。而黔北福地乌江寨,崇尚天人合一,贯通以人为本,万物共生共荣,最终得以因寨署名。

随着时间的流逝,岁月寂静而斑驳,唯恐剥落而消失殆尽,经抢救性移建、修缮、复建和改建,还原出记忆里美轮美奂的乌江寨。

前世今生转化间,焕发出生态旅游新生机。“今年,乌江寨景区预计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8亿元。”乌江寨景区管理部总监刘慧洁说。

 

水能“载”黔 亦能“富”黔

作为长江上游支流的赤水河与乌江,其生态保护和利用开发,不仅关系到流域生态屏障构建,荷载着流域沿岸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也与沿岸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可谓水能“载”黔,亦能“富”黔。

8月15日,首个全国生态日,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司法保护与科学研究中心在赤水河畔揭牌,同时,增殖放流活动也在赤水河边开展。

作为长江上游唯一一条干流没有修建电站、保持自然流态的一级支流,赤水河发源于云南昭通,流经云贵川三省,在四川省合江县汇入长江,是珍稀特有鱼类的重要栖息地和繁殖场所,也是开展河流生态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而位于赤水河畔的中国科学院赤水河珍稀特有鱼类保护与水生生物多样性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研究站),就是开展赤水河珍稀特有鱼类检测、试验、繁育和科普教育的场所。

“周亭快看,又有人拍到一张鳗鲡在河里觅食的照片!”

来人递上手机,研究站科研人员周亭看了照片后开心地笑了。自从去年发现鳗鲡重现赤水河以来,陆续有沿岸居民兴冲冲跑来,与这位长期在赤水河畔研究科学养鱼的“新渔人”分享好消息。

2016年底,原农业部发布《关于赤水河流域全面禁渔的通告》,明确从2017年1月1日零时起,赤水河流域全部天然水域全面禁渔,为期10年。赤水河成为长江流域第一条实施全面禁渔措施的河流。

截至目前,赤水河已经全面禁渔6年之久,目前禁渔效果明显。

濒危鱼类鳗鲡作为赤水河原“土著”鱼类,近二十年来因水质变化几近销声匿迹,去年8月鳗鲡的身影“重现”赤水河,令周亭等人颇为激动。

研究站自2021年成立以来,共监测到赤水河流域包括长江鲟、胭脂鱼、岩原鲤等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在内共计120余种赤水河珍稀、特有鱼类。今后将通过“监测+繁育”等科技手段多管齐下,进一步优化赤水河鱼类种群结构和增强流域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

与赤水河遥相呼应的乌江,作为长江上游右岸的最大支流,发源于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盐仓镇的香炉山,贵州境内长889公里,其河流水系覆盖流域面积6.6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7.9%,是贵州最大的河流,其水利资源尤为突出。

贵州作为我国“西电东送”主力省,加强乌江流域梯级水电站开发,一直以来都是贵州打造“西电东送”水上能源基地的重点工作。

这些年来,贵州已完成了乌江干流水电梯级开发任务,总装机容量超850万千瓦,是我国十大水电基地之一。

乌江干流梯级开发规划建设10个大中型水电站,其中9个在贵州境内。位于贵州省铜仁市沿河自治县的沙沱水电站,以发电为主,兼顾航运、防洪及灌溉等任务。

“沙沱水电站作为‘西电东送’第二批开工项目之一,是乌江流域梯级开发、贵州省境内最后一座大型水电站,被誉为贵州乌江水电梯级开发的‘圆梦工程’。”沙沱发电厂党委书记潘剑介绍。


共拥长江 齐谋发展

贯通古今,润泽万代。位于长江上游流域的贵州,与沿线兄弟省区市共拥长江、守护长江,在亚洲第一大河的滋润下齐谋发展。

2021年底,作为五大国家公园战略部署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式启动,贵州作为沿线13个省区市之一,通过“入圈”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让四渡赤水的红色基因得以传承。

贵州省博物馆外景。金秋时 摄


位于赤水河中游的贵州仁怀,是红军四渡赤水战役的发生地。

“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仁怀市坚持在保护的基础上适度开发利用,组织开展全市革命遗址遗迹专项调查,切实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和价值挖掘,讲好红色故事,弘扬红色文化。”仁怀市文化旅游局局长张啟霞说。

贵州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要把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与发挥贵州比较优势更好结合起来,着力推动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更大力度创新,努力在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中作出贵州贡献、在积极融入国家战略中赢得贵州发展。

作为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之一,地处中国西南腹地的贵州,是典型的内陆山区省。这些年,构建包括航运、高铁、航空等在内的立体交通网络,一直是贵州积极融入国家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举措。

“乌江集装箱水运航线的开通,降低沿江物流成本30%以上。”贵州省港航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齐说,以前汽车运输一个标准集装箱需要5500元,如今船舶运输只需3500元,对沿江企业可谓重大利好。

7月14日,在贵州水运第一条集装箱班轮航线正式开通现场,王齐赞叹连连。

当日,11艘载着5500吨货物的船舶从贵州遵义港沙湾区出发,沿着长江上游的乌江直奔重庆涪陵黄旗港。

一“箱”激起千层浪,作为此次集装箱水运船舶的出发地——沙湾码头,地处乌江黄金水道出黔的咽喉要塞,一幅“港—产—城”融合发展的蓝图在此徐徐展开。

在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县长贾旭东看来,贵州乌江集装箱班轮航线开航,完善了集装箱干线运输服务网络,为“黔货出山”提供了更多可能。

“乌江水运集装箱运输发展,将进一步助推贵州融入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贾旭东说,希望借此通航契机,努力形成长江上下游联动、干支流联通、东西部互补的发展格局。

贵州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韩剑波介绍,2021年乌江“黄金水道”复航后,乌江运力已超过7万吨,贵州水运运输量已接近100万吨,为推动乌江沿岸经济社会发展,加速贵州融入国家长江经济带注入强大动力。

两岸青山相对出,一江清水向东流。多彩贵州定能与长江流域兄弟省区市共沐长江清源,齐谋抱团发展,共同续写更为动人的长江“山海情”。唯愿长江浩荡,喜看万物欣荣。古老的长江故事正在翻开新时代的新篇章。




镇馆之宝


饰虎铜釜

跨越千年讲述六冲河上游古夜郎文化

饰虎铜釜:为战国秦汉文物,于2000年在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可乐乡出土,饰虎铜釜由青铜所铸,是一件圆底、鼓腹的承物器皿,对于研究长江流域乌江支流六冲河上游的夜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贵州省博物馆里,收藏着一件名为“饰虎铜釜”的战国秦汉文物。饰虎铜釜于2000年在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可乐乡出土,对于研究长江流域乌江支流六冲河上游的夜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这件器具由青铜所铸,是一件圆底、鼓腹的承物器皿。贵州省博物馆研究部副主任袁炜介绍,可乐考古遗址所在的六冲河是乌江最大的一级支流。受长江上下游经济社会文化交流的影响,可乐出土的文物,既具有贵州浓郁的民族特色,也带有巴蜀地区的特色。

“虎形装饰是巴蜀地区也常用的饰品元素,出土于贵州的铜釜在器型外观上,和巴蜀地区铜釜十分相近。”袁炜说。

同时,在巴蜀地区出土的一件叫“虎钮錞于”的文物上,虎的造型风格和可乐乡出土的铜釜也很相似。

水既哺育了人的生命,也孕育了人类文明。事实证明,赫章县可乐乡的夜郎文化并不是封闭的文化,它受到长江上下游的滇文化、越文化、巴蜀文化等的影响。

可乐考古遗址的主要参与者——时任贵州省考古所所长梁太鹤如今已经退休,但回忆起2000年饰虎铜釜出土的过程以及复原的经过,依然记忆犹新。

“这件文物发现于墓主的头顶上,器具如此精美,说明当时的夜郎人虽然并不富裕,但有着极高的审美要求。”梁太鹤说,这样的审美,和长江上下游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息息相关。

梁太鹤解释,饰虎铜釜两侧老虎身上有海贝装饰,但可乐并不临海,海贝的出现也成为当时夜郎族群对外交流沟通的一项重要证据。


聚焦长江文明 推动文化传承 我从长江走来 ① | 江流“巴”声远 峡映“渝”意长
聚焦长江文明 推动文化传承 我从长江走来 ② | 江源文化起青海
聚焦长江文明 推动文化传承 我从长江走来 ③ | 西藏:用心呵护长江源
聚焦长江文明 推动文化传承 我从长江走来 ④ | 云南:江水奔流绘七彩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弘弢 金秋时编辑:罗婧颖校对:刘洲
审核:马京川

将重庆日报设为星标

权威信息 第一时间掌握




房贷降了!刚刚,四大行最新公告


聚焦长江文明 推动文化传承 我从长江走来 ④ | 云南:江水奔流绘七彩


本期视频推荐更多精彩内容 关注重庆日报抖音号、视频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